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我的極限環台日誌 – 頭12小時

“Randonneuring is not a race.”
“Randonneuring不是一種比賽.”

“Or the only person you race against is yourself.”
“或者說,它只是你自己跟自己的比賽”

我想,我寫的很詳實,這不見得符合每個人的需求.如果你想藉由我淺顯的中文,得到一部份國際上從事這類運動的作法,或認真考慮參加類似PBP或難度更高的活動,並想省去閱讀英文的隔閡,那我很願意分享我的真實經驗以及我知道的科學知識.不過,我只能告訴你我在歐美(主要是加州)的所見所聞,或自己網路上爬文學到的.有些東西,還是要你自己選擇.

出發前有兩周的ramp down,也就是把訓練份量逐步降低的程序.在11/28號出發前,我最後一次長距離的練車是11/14,長度是250km,之後訓練的距離每次不超過50km,11/27完全沒騎,11/26幾乎也沒騎,之前每天大概有45km左右,以tempo training為主,不作endurance training,要維持體能所需的運動份量不多,但要提升體能所需的訓練就多很多,這告訴我們,”臨時抱佛腳”是沒用的(而且有害),出發前每週作2次tempo training的訓練就夠了.

11/28當天下午1點10分,我們準時從老姐公司出發,一路上有老姐,X諒,X宙兄及他兒子,老姐的朋友X真姐.大概15分鐘後抵達屏東創世基金會,一路上氣氛很輕鬆,有人問我,會緊張嗎?昨晚有沒有睡好?老實說,緊張是不會,跑100米會緊張,考聯考會緊張,騎48小時有甚麼好緊張的?前一晚也睡足8小時,自從2007年PBP後,一般不太會因為明天要騎車而失眠,但坦白講,就算再有經驗,接下來的48小時也絕對不會”舒服”,當中可能一半時間在風雨裡,就是那種”唉!又要花時間跟它耗”那種心情.



到了創世後不久,一些平面媒體記者也來了,問的問題很詳盡,有很多很好的問題,接著讓媒體拍照完出發時已經2點10分了,一路上又是說說笑笑,48小時環島並不是個分秒必較的任務,所以我們安於以25km/hr的速度出屏東市,首先是過了2-3個紅綠燈,老姐跟X真姐就被甩開了,我們便以25-30km/hr的速度前進,到瑞光路,X諒也轉頭回去上班,在運動公園, X宙兄及他兒子也要回頭,不過我跟他們在公園前照些合照,花了大概2分鐘,照了以後大家”各奔前程”,接下來的940公里,就剩我及支援我的姪子-X芸,姐夫-X康.

從屏東到內埔,甚至萬鑾都有不少紅綠燈,而且這些紅綠燈都沒有連線,更不用說是腳踏車都可以啟動的感應式紅綠燈了,車子是不少,但還不至於塞車.這時,X芸騎摩拖車跟著我,姐夫則開著卡車在附近,老實說,我一直在跟他們推銷”定點支援”就好,而且有一個支援人員臨時抽腿,所以最後只剩姐夫跟X芸兩人,沒人替換,對他們而言,連著48小時不睡的辛苦可想而知,以我的經驗,對車手來說,只要配速及心跳控制得當,通常不會有嚴重的睡意,但對支援人員來說,往往會有”醒又不夠醒,睡又睡不著”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騎摩拖車或開車是蠻危險的,所以我一直覺得要度過這48小時,支援不見得會比騎車的人輕鬆.

我想,要不是舉著慈善活動的大旗,我可能找不到這麼多願意幫我的人,所以,我除了感謝這些人外,還要感謝創世基金會.然而,除了背負著必須在48小時內完成的壓力外,身為活動發起人,基於對於支援人員安全的責任,我必須積極跟他們推銷”定點支援”的好處,而且一再強調我腳踏車的大燈比大多數摩托車的亮,希望他們不用擔心,讓他們可以在每4小時中間的空檔休息,無奈的是姐夫跟X芸的盛情難卻,X芸騎著摩托車,一路跟著我到隔天天亮,要不是發現摩托車在漏機油,他們還打算跟下去,我想這就是”家人”吧.

在這個季節,基本上整個台灣都是吹東北風,但到南部後,風力就不是很大了,我個人估計,大概最多~10km/hr的順風,在這樣的順風下,要維持32-36km/hr並不是太難,但我注意的是心跳而不是車速,在出發前,我把心跳錶的目標區間設為125-145,不在這區間就會發出”嗶”聲,坦白來說,這不是最理想的區間,以我的年紀來說,120-135(最大心跳,MHR的60%-75%)應該比較合理,但只要低於我的LT(AT)其實都還好,尤其是剛出發肝糖飽滿階段.設145只是不想讓它隨便亂叫,事實上,RAAM的車手(多半比我年長)心跳也往往在110-120,基本上不可能維持在140以上太久的時間.這次整個環島過程中,我只在屏鵝公路及南迴(剛出發)因高於145而叫過2-3次外,其它路段都是因為低於125而叫,從15小時後更是一路太低叫到底,可能是我不夠努力吧,整路最高也只有148-149,離我的LT還有一小段,所以就體能控制而言,上限是維持得很好,下限就不太理想,詳細容我在第二天當中說明.

從屏東到楓港這一段基本上是輕鬆而愉快的,雖然在剛開始半小時,腳有一點點酸,這通常不是”恢復(休息)不夠”的跡像,往往這只是因為沒有熱身,然而,騎極限自行車當然沒有像職業賽車手在出發前熱身20分鐘把心跳拉到155左右的道理,無謂的浪費體內寶貴的肝糖.

寫了一堆跟這次騎車不怎麼相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避免”流水帳”的寫法,增加一點趣味,相信路況,風景大家都比我熟,

在內埔-潮州一帶,遇到兩位穿著Specialized車衣的公路車男女,經過他們時說了”加油”,本想拍拍他們肩膀,我個人覺得這是很友善的舉動,但擔心被當成挑釁而作罷.俱樂部(戴維斯自行車俱樂部Davis Bike Club)裡有個人,今年年初在附近一段山路騎車,突然有幾個穿著深色ASTANA車隊的人超越他,緊接著有人拍他肩膀說:”Good Job!”,他回頭一看,整個人當場愣在那邊,那個拍他肩膀的人是傳奇的”壯哥”-Lance Armstrong(阿姆斯壯),當時是環加州公開賽的前一周,ASTANA車隊已經開跋到當地來練車了.既然我不是傳奇車王Armstrong,也不是可以獨力騎到45-50km/hr的Legstrong,我想我還是不要隨便拍人肩膀好,免得被車友追著打.

可以想見的,這一段到楓港前的1省道是整個環島950km中最輕鬆愉快的,在佳東-枋寮一帶遇到了第2個車隊,大概有7-8人吧,有男有女,有公路車,也有登山車,可以想見這樣的陣容是不會維持30km/hr以上的速度,自然就很快的就經過他們,一半的時後有個車友叫了一聲”甚麼車阿”,我想我的Specialized Roubaix Pro雖不是太常見,但裝了發電花鼓跟擋泥板的就很少了吧,他雖曾試著要追上來看個究竟,但可能限於團體活動而沒看到他真的跟上來.

這裡我要提起一件這次環島的個人觀察,一趟下來,讓我注意到的是台灣公路上,登山車比例很高,這在連登山車的發源地—北加州都極不尋常,如果你騎登山車的原因是齒比,那你大可用公路車,前三盤,後面裝登山車的變速器加登山車的齒輪,這樣車子既輕,也比較符合空氣動力學,相信我,這是管用的,雖然不比全套Dura Ace順暢,但基本上我在極限自行車裡看到的夫妻檔協力車都是這樣的配件,如果還不夠,前後都裝登山車的傳動系統也可以,不少旅行自行車也是這樣裝的.如果你騎登山車的原因是脖子,腰,背疼痛,那80%是姿式(車)或騎法不對,另20%是身體本身不適合騎車(脊椎不正, 慢性脊椎炎等等),對這種人,我的建議是騎斜躺車(Recumbent),登山車可能救不了你.登山車在PBP,應該比協力車,斜躺車,客製的怪怪車都少.

騎車這種事當然存在地域不同的文化差益,多半時後沒有對錯或最好,有那麼一天,你到法國騎PBP,你可能會發現,裝著寬闊手把袋的多半是法國人,屁股下有著皮製寬闊馬鞍袋的很可能是英國人,座管上夾著後架,上面有後架袋,並背著Camelbak的,那大概就是老美了,至於臺灣人呢?我想可能會跟日本人很像,一路看著龍頭上的高科技Garmin GPS,我想,除非你是參加84小時組,不然在PBP當中走錯路的機會不高,因為幾乎到處都是人,就像廟會遊行一樣(是沒那麼誇張啦),所以GPS基本上是可以省了.這一鎮子,我一直在跟台灣車友推廣cuesheet(路線表)的使用,它是最傳統的導航方式,也是最可靠,它基本上是一個文字的excel,一個完整的cuesheet應包含累計里程,分段里程,轉彎(左右或重要直行),路名或公路名,在歐美,一個精確的cuesheet被視為是主辦單位的基本責任,而沿路的標示或地上的噴漆算是輔助的,而且,相信我,法國的搗蛋小鬼會在這些指標上動手腳,所以,你最好學著適應cuesheet的使用.cuesheet一般固定於變速線跟龍頭之間,採取3點或4點固定,其中兩角夾在變速線,另一角或兩角固定於龍頭上,放在透明塑膠袋裡是不錯的主意,做護背也可以,不過,通常薄薄一兩張在風吹下會蜷屈跑離定位,我通常會在底下墊個硬紙版,或多放幾張紙,也有人將cuesheet放在口袋,不過,主辦單位發的cuesheet字體通常太小, 我多半是做些手腳把它放大1.5倍之類的,你可以想像如果你在晚上以30km/hr速度前進而不想停下來,但卻想知道下一個路口多遠,叫甚麼,這個時後你需要的不僅是夠大的字體,還有頭盔上的LED頭燈,這不僅可讀cuesheet,也可以隨時看碼錶及心跳錶.而每當轉了一個路口後,記得下個路口的路名,距離,左右轉,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是很有可能沒看到下一個劃在路上的轉彎指標.希望透過這樣的鼓吹,有朝一日,臺灣網友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各大路線的cuesheet,那就太方便了.我的準備篇有個簡單的環島cuesheet,但老實說,很粗略,也不準.雖然我擁有Garmin 60CSX有2-3年了,但我基本上還是喜歡最古老,也是最簡單的方法,沒騎過的路線多半會用Google Maps看一遍.

騎了1個半小時左右,就來到屏東可以看到海的地方,我喜歡海,除了因為海邊沒蚊子外,還有每次看到海,心情就很好,還有一些感動,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有個在海邊的房子,想想3個禮拜前,我才從聖和西(San Jose)騎到太平洋邊的戴分波特Davenport,想說太平洋的那頭就是台灣了,現在,我不僅在台灣騎車,還在台灣海峽邊上,那種感覺真奇特.
我的美好環島旅程,在下午4點30分,也就是出發大概2小時20分後就把我帶回現實了,接近楓港的9省道閘道提醒了我這不會是一路平路順風的旅程,左彎下了閘道,微微的上坡加逆風彷彿是在告訴我現實是怎麼一回事,過了十幾分鐘左右,開始下毛毛細雨,我停下來穿了風衣,但在丹路左右,雨勢變大,我不得不再次停車換成雨衣雨褲加鞋罩,擋泥板也開始發揮效果,而下午五點,天色也變得昏暗了.
在雙流附近,雨勢不小,而這時車輛也不少,因為上陂的關係,我的車速不快,所以頭燈不是很亮,我用的是德製Schmidt的發電花鼓SON20R,Schmidt是市售發電花鼓的極品,阻力很小,加上SON20R是設計給20吋輪子用的,阻力更低,但缺點是在低速時不若設計給28吋輪子用的SON28電力強,所以在時速20km/hr以下車燈就有點暗了,還好頭上有個LED頭燈,所以安全性還可以,不過,夜晚雨滴沾在眼鏡上造成視線不清,加上台灣名產—“沒加蓋的路邊水溝”都造成一點心理的負擔.

在出發前,我做了一半時間(24小時),從進花蓮到新竹都泡在雨裡的心理跟補給準備,所以我準備了7套車衣,有長袖,有短袖,大多合成的,也有羊毛的,有短車褲,也有過膝蓋的,並以Assos為主,七雙包含一半毛襪的短襪,防雨帽,兩套鞋套,兩雙卡鞋,防寒衣,風衣,雨衣,兩件雨褲,兩套arm warmer及leg warmer,頭套,甚至頸罩,掏金熱時衣物不足讓我吃足苦頭,這次我決定做好萬全準備.然而,連在南迴的背風面都下大雨時,那迎風面的台東,花蓮,一路到宜蘭,台北,甚至是新竹恐怕就不樂觀,我開始擔心,該不會要泡在雨裡30小時吧?但一有這個念頭,我馬上就替自己做好心理建社,對著老天說”bring it on!”(來吧!),誰怕誰!在這950km的剛開始,我認為這樣的豪氣很重要,極限自行車不光是考驗體能,計劃,經驗,更是考驗心理,有時更是考驗你跟詭譎多變的大自然周旋的能力,如果你沒有準備挑戰30個小時以上泡在雨裡的豪氣,你絕對沒辦法成功挑戰2007年的PBP,這點問鄭老師最清楚.沒有人保證2007年的惡劣天氣不會捲土重來回到2011年的PBP.

南迴西段,路況實在不好,有些坍方,包商也只是胡亂鋪個水泥,連鋪平都沒有,我真的不解,不好好鋪平一點的理由在哪,即便是臨時的也不應該如此馬虎,你可以想見汽車通過只能開10-20km/hr的水泥路面是甚麼樣子,跟泥土路面一樣不平,而且更硬,騎公路車的我只好自求多福,祈導不要被刺破輪胎了.

所幸雨勢在上到壽卡前就停了,這真是很詭異的天氣,山頂及迎風面反而無雨,其實我沒看到壽卡的牌子,只是我發現到山頂了,並且看到叉路往南,所以猜想那就是壽卡,這時開始下滑,速度變快,四週也早已全暗了,不過,彎曲的山路旁仍舊在兜售台灣名產—“沒加蓋的水溝”,加上髒掉的眼鏡,這讓我下定決心往路中間靠,幸好這時間南迴東側車輛少很多,半路上X芸突然騎過來跟我說,”你車燈超亮的耶!”,我心想,”不是告訴過你嗎,終於相信了”,不過,我這是”下坡牌”頭燈,車速25km/hr以上才很亮,15km/hr以下,你可以忘了它的存在.下坡段還是有一些坍方,還有眼鏡髒了,加上是黑夜,所以下坡也沒能盡情衝刺,彌補上坡損失的時間.

過了大概十幾分鐘就到達仁了,本來這是我們計劃的第一個一級補給點,可是之前換穿雨衣時已經補給過了,所以我們並沒有停下補給,而是繼續往太平洋方向前進.這真是有趣的經驗,兩個小時前我還在台灣海峽邊騎車,兩個小時後我就來到太平洋邊上,幻想著那一頭就是美國,想比之下,從美國一頭到另一頭,太平洋到大西洋,RAAM的超級極限自行車高手卻要花大約10天.

下到達仁,來到海邊,這一段風勢甚強,這也是環島最後一次心跳來到145-148,即便如此,在風勢最強的時後,車速也只有接近20km/hr,我估計當時逆風最少在25km/hr以上,這時,我想到國小時候讀的一篇蔣偉人的文章”風雨生信心”,頓時精神百倍,一路加速衝到50km/hr.哈!最好是啦!嘴裡咒罵MD已經是客氣的.

我心裡在想,這真是一個像交響樂的環島記,就像交響樂一開始的overture,雖然會有精彩段落,有時開一小片窗,讓你看到整部當中美好部份的一小段,不過一般的主調大抵以”inviting”為主,讓你在和煦輕柔的調性中,不自覺的投入它的懷抱,這就像屏東市到楓港這段愉快的64km平坦的順風旅程.接下來的prelude,編曲者就不會吝於表現出曲目真實的一面,它可以是狂亂的,甚至有點不協調的,但目的不外乎在一開始就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也為整個曲目設下一個另聽眾印像深刻的基調,基本上南迴帶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讓你稍稍品嘗一下真實的環島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上坡,下坡,風,雨,破損路面,大卡車,還有隨處跟你招手的台灣名產—沒加蓋的路邊水溝.

下到海邊,還是有不少落石跟坍方,遠在到大武前,有一處還硬生生碾過一塊尖銳的石頭,車輪發出不小的響聲,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我悲慘環島故事的全部,那你就錯了,碾過石頭後不到兩公里,車子的路感就不太一樣了,當下車來檢查,果然證明3秒前的直覺,不過,完全沒有”直覺是對”的快感,輪胎破了,花了幾分鐘把胎換掉後繼續上路.

當我換好後車胎,再出發不久,X芸就接到姐夫來的電話,說支援卡車的皮帶斷裂,現在在太麻里修.這時,我想我們3個人一定都在想,怎麼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但可能沒人敢有一絲的懷疑48小時環島的任務能不能達成,就算他們有,我想也不會跟我講,動搖我騎車的信心,禮拜六的晚上6點,去哪修車?我沒有多問,當一個團隊開始一起工作前先把每個人的責任都劃分好,開始後便各司其職,如果有狀況發生,你就必須相信你的伙伴會把事情處裡好,無須多問.

在這一點,差不多剛好完成第一個90公里,還剩860km等著,其實,騎車時人很難不去想,完成90km了,那還860km,以之前的速度要多少時間等問題,以我個人而言,騎車時頭腦裡最常想的其實是像汽車的哩程電腦,隨時在計算騎了幾分之幾的距離了,估計爬了總爬坡的百分之多少了,以之前的速度要多少時間,這樣的爬坡速度換算成每小時最大爬坡率是多少,頭腦清楚時,還可以稍微估計一下瓦特數,然而,你也可以很負面的去想,第一百公里內就破胎了,那是不是還要破9次呢?老實說,我當下並沒有想到那麼負面,不過也再也沒有那種”bring it on! (來吧!)”的豪情,整個處裡是一種business like的按步就班的方式處裡,不去想之後的事,而騎長距離如1200km的極限自行車的心態,很大程度就像一個職場該有的工作態度一樣—若你把整過過程切成每個小小的片段來撿視,往往就是你必須專注在目前的東西,然後把眼睛的餘光放在3個小時外的下一個補給(或計時點)點,腦裡想著,在那之前,有一個5公里的6%爬坡,所以你從現在到進到那個坡之前,你必須在心理跟身體上準備好,你完全不需要去想計時點後6公里的12%陡坡,因為到不了下一個計時點,就到不了那個坡.重復這樣的過程6-7次,你就從凡爾塞宮騎到大西洋邊的Brest,再重復這樣的過程6-7次,你就完成或許是你人生當中最美妙的旅程之一.

跟據X芸的計錄,到大武的時間是28日晚上6點10分,當初計劃到達仁是6點05,所以到此(可惜沒有達仁時間記錄)基本上與計劃大致相符.這時離屏東出發剛好是4小時,均速23.75km/hr,老實說,應該不是特別快,保持這種速度下去,40小時就可以環島一週,當然,這對今年的準備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我想,大概43-44小時就是這種規格,這樣的訓練的極限了.女人中的極品,是越夜越美麗,上等的駿馬,是越久越有力,而極限自行車高手,則必須兼具這兩種特質,白天,夜晚,第一個100公里,第十個100公里,都是一樣的速度.

如果說屏東到楓港像overture,南迴像個prelude,那達仁到台東就是沉悶的第一部了,過了大武後,基本上就沒有感到太強的逆風,就算有,也是短短一陣一陣,到台東前有幾個爬坡,但估計坡度最多在5%,因為前39齒遊刃有餘,為了保護屁股,我的習慣是5-10分鐘站起來一次抽車,而這些坡的存在,讓這樣的抽車變得很有節奏,而這些沒太大挑戰性的坡,在第一晚的體力下顯得不太起眼,往往心跳上130之後不久就已經上坡頂了.這就像交響樂裡常有的,當你覺得平淡而且有點沉悶時,編曲者往往來給你一段並不怎麼協調的快曲,讓昏昏欲睡的聽眾警醒起來.而這一段9省道基本上是順著海邊修築的,離海的距離有近有遠,如果是緊貼著海,那就是在比較高的山璧上,如果是離太平洋較遠,那通常在和緩的平地,有些田地跟住家,基本上就是在海邊旋崖加小坡或平地村落加逆風的情況下,但都還不至於太折騰人,讓環島旅程,有一點漸入佳境的感覺.然而,每隔幾公里一處的坍方施工,提醒你此前夏天颱風的痕跡.

跟據X芸的計錄,到太麻里的時間是28日晚上8點半,但不記得有看到姐夫的卡車,下一個補給點(一級補給)是在鹿野,自從達仁跟大武間破胎後,一直到鹿野,我們除了紅綠燈以外,完全沒有停下來,基本上我的計畫是以4小時補給一次為基準,可以略長於這個數字,因為以這種強度騎車缺水半小時並不會造成問題,只要在下個補給處多喝一些即可,這也是我們不見得選在大的城鎮如台東,而常常是較小的地方如鹿野,用以拉大補給的間距,基本上我們是選定如7-11的便利商店,一來可以買食物,二來通常可以上廁所,再來在黑夜我通過時比較容易注意到,便利商店不是事先選好的,但補給的城鎮則是事先敲定.

在往知本的路上,X芸接到姐夫的電話,說他已經在鹿野的7-11等我們的,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是一陣歡呼,代表卡車已經修好了,9省道在知本前分成東西兩側,東邊是靠海的11省道,而西邊則是經由花東縱谷往北的9省道.我選擇經由花東縱谷的9省道,據網路上的資料,花東縱谷爬坡較多,但風勢較小.
我們在28號晚間8點50通過知本.經過台東時,雖有民宅,但不確定是否經過市區,不知道是9省道有外環道或台東本來就荒涼.老實說,在這次環島前,環島路線中的任何路段我都沒騎過,很多路段甚至坐車或開車經過都沒有,而這次環島,很多路段,包含南迴到花蓮都是在黑夜中通過,可以想見損失了欣賞美景的機會,當然,即使是大白天以極限方式環島,恐怕也不會有太多心思去欣賞身邊的美景.

夜間9點初頭通過了綠色隧道,可惜是夜間,沒有機會欣賞她的美麗.在鹿野前,要先爬過一段緩緩的坡,這段應該是南迴之後到目前為止最長的坡,但坡度算相當緩和,照例由39齒伺候.

我們在28號晚間10點30分抵達鹿野,比預計的時間落後15分鐘,過了8小時20分後與原定計劃相差只有15分鐘,所以當初計劃算是成功的.在擬計劃時,除了找來坡度圖,還讀了幾份遊記,關於東北季風在這段的影響也考慮進去.

在鹿野吃了一個三角飯團,並喝了一壺HAMMER極限運動用的HEED,然後把眼鏡擦擦就上路了,總共花了15分鐘,與預期相符.沒讀”準備篇”的’網友可能會有疑問:
”好像很少聽到我提吃的事?”
是的,我熱量的最主要來源,一個是HAMMER的極限運動飲料,裝在水壺裡,總共3瓶,兩瓶在車架上,一瓶在車衣後口袋,基本上夠天氣不熱時,以極限運動的強度騎4小時所需的水份,我另外加上每四小時1-3條雜糧條,這樣基本上熱量就夠了.通常溫度越低,水份需求越少,但熱量的需求不變,你可以透過增加雜糧的方式維持相同的熱量,相反的,溫度越高,水(極限運動飲料)攝取較多,你就必須減少雜糧條的攝取來維持熱量的穩定.在今夏”掏金熱”以及戴維斯200(英哩)溫度分別高達38及45度(別緊張,濕度很低),這種狀況我會帶清水,除了喝水來微調所需額外的水份外,還可以拿來澆頭,這樣在低濕度的地方冷卻效果很好.

理論上,鹿野已經算在花東縱谷裡了,但從這一路往北,我並沒有感覺到風速有太大的差別,跟縱谷外差不多相當,通常都是一陣一陣,不過,除了幾個小時前從達仁海邊往大武風力極為強勁外,接下來一路上的逆風都還好,幾個稍強的都沒持續很久,持續較久的都不強,我不確定這些是陣風,或者是地形造成有些地方有風,有些沒有.大抵來說,東北季風的威力並沒有想像的強,從南迴東面以來,只遇過幾次毛毛陣雨,但不足以把車衣弄濕,即便如此,我的雨衣褲還是穿在身上以防萬一,而且也不至於熱到非脫不可.

就像坡度圖看起來的,整個花東縱谷是上上下下的,但缺乏顯著的爬坡.曾有人問我,那這像PBP嗎?我覺得概念跟感覺有點像但難度有差一截,基本上PBP的”瞬間爬坡”會比較陡鞘,你可以想像台灣的平地或谷地是以大雨沖刷成的沉積岩為主,而法國的雨量少很多,PBP沿路多半是風化或冰河遺跡形成的丘陵為主.

花東綜谷沿路,住家比南迴多很多,住家一多,狗就多,大概每半到一小時就有狗追,甚麼時後,給狗追也變成極限自行車必備的功課了,事實上,今年的掏金熱就有一名車友被狗咬,而同一條狗也追了我一大段距離,從頭到尾完全沒吠,而且是淺棕色的大狗,我一度緊張的以為是美洲山獅(mountain lion),美洲山獅在加州每隔幾年就要咬死一次人.我倒不會氣到去踹狗,畢竟那是狗的本能,你一跑,牠就追,掠食性的草原動物本來就是這樣.雖然說獵狗可以跑到40-60km/hr,而且加速也比腳踏車快,但人最大的優勢是”續航力”,狗以極速衝大概撐不了50公尺,但人確可以撐500公尺,所以,只要你遠遠看見,提高一點速度,保持一點距離,狗基本上一點機會都沒有,加上我頭盔上的LED燈,通常我都先發制人,看到狗就用LED燈狠狠照著牠,在牠還沒搞清楚究竟前我已經經通過了,少數被追的時後,最後一招就是大吼一聲,虛張聲勢.這輩子是還沒被狗咬過,希望以後也不會有.

從鹿野到玉里這段是在28號午夜通過的,在黑夜中對中間經過的關山,池上,富里都沒有太大的印像,而這些地名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個9省道牌子上多出來的文字,當這些文字出現時,房子就多一些,沒有時,就是零零星星的房子,不過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想這一段應該是環島當中騎起來最有樂趣的一段,就像我先前講的,我喜歡這種帶一點爬坡的地形,這樣上上下下的給漫長的極限環島之旅帶來很好的節奏感,讓腳跟屁股保持和諧的平衡.

在29號零晨1點1分來到玉里,玉里大橋前由於沒看到193的牌子,所以直接上了9省道的玉里大橋,心想不對勁所以找X芸打開GPS來確認,花了5分鐘的結果就是我們必須掉頭才能在橋頭接上193.從玉里到瑞穗這段193也不是平路,但據說比9省道好走一些.

過了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進到瑞穗以後便開始找支援車的位置,但由於支援車走9省道,而事實上當時還在我們後頭9省道上的7-11等,所以我索興就繼續沿著9省道往北走,幾分鐘後支援車追了上來,我們在一個叫”鐵馬驛站”的地方做了這次環島的第一個二級補給,時間29號零晨2點40分,離出發剛好12小時30分,完成了273公里,均速掉到22km/hr不到.

二級補給跟一級補給最大的差別是擦澡更衣,讓身體維持舒適的狀態,這次環島以48小時為目標,有了這些日子累積下來的經驗,48小時說難也不是太難,所以也沒有必要省幾分鐘而犧牲舒適性,更不希望車褲不潔造成屁股發炎,不過也沒太多時間鬼混.RAAM車手一般也是一天換兩套衣服,所以我的作法還不算奢侈.擦澡是在卡車中進行的,帶了個水桶,還另用一大水桶裝了些水,卡車裡不到可以站直的高度,擦起身體有點彆扭,不過擦完身體更完衣後身體覺得清爽很多,你可以想像車衣褲悶在雨衣裡9-10個小時後終於換掉的感受.通常停下來補給時我會吃點”正常”的食物,以慰勞過去幾小時的辛勞,但在車上仍以極限運動飲品跟雜糧條為限.出發前跟姐夫研究一下接下來的行程,然後在零晨3點20分出發,繼續往花蓮方向挺進.
這時島上2300萬人大概都已睡去,黑夜中的9省道除了零星的狗吠,及少數的商用車輛外幾乎感覺不到其他動靜.然而,200百公里外,矗立於太平洋上的蘇花公路以及橫豎於台北之前的北宜公路不時的在提醒你,真正的挑戰都還沒到來,這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彎下腰,低著頭,維持著每分鐘90轉的踩速,頂著11月底的東北季風,勇往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