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極限自行車專區]—需要多少訓練才能完成PBP?

我猜測這大概是對PBP躍躍欲試的車友最想問的問題.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在回答這問題前,可能要先問說:
“你想要用怎麼樣的方式騎PBP?”

在每屆PBP數以千計車友中你可以看到至少數十種不同的騎法.

有人把它當成一生一次的冒險,竭盡所能的完成它,完全不問自己的策略是不是最有效率,只要能在89小時59分完成,他們就很高興了.

也有人像職業級的玩家,這些80小時組的騎法就像職業的比賽,攻擊,反攻擊,合縱,連衡,當你離折反點Brest還200km時就看到這些人已經調頭了.

也有人把它當成旅行,把旅行用的家當如帳蓬,睡袋,炊具都帶在車上,仿彿這是他們歐亞大陸旅程的最後一段.

也有人一次又一次的參加PBP,上次用10速公路賽車,這次騎定齒鐵管車,下次可能是跟妻子或兒子用協力車.

也有人像訓練有素的幫派一樣,除第一晚外,每晚睡6-8小時,但白天就是4-5個人像火車一樣以35km/hr的速度超越你.

不論你的騎法,目標,跟速度是怎樣,你都可以找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伴,簡單一個 ”bonjour”,”bonswa”就將彼此連結在一起.

基本上,不同的騎法,訓練要求也不一樣,不變的定律是,訓練少到一定程度,難度就頗高,你想要的是頂著失敗可能的一段華麗冒險,或是一個周詳計劃執行的最後階段,那訓練要求也不一樣.

每屆,大概有1-2%左右的人在60小時完成,不到50小時的也大有人在,這說明了只要準備妥當,90小時完賽是very doable(很可能達成)的.不過,在完成者當中的80%以上應該都是80小時以後完成.

世界上對1200km Randoneur活動的訓練建議也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對訓練里程的建議大抵在5000-10000”英哩”,也就是8000-16000公里.

2009年7月初,我騎Gold Rush Randonee(掏金熱)前的訓練里程大概是7500km,是比8000km低ㄧ些,最後以77小時內完成,同時完成過PBP跟掏金熱的人當中,PBP時間會慢3小時左右,最少2小時.

這些年來的騎車經驗,以及數百小時跟這些Randoneur老鳥在各個活動當中的交談經驗,底下是盡我所能可以給的最簡單數字,它代表的是你PBP當年度的訓練哩程.

1. 5000或5000km以下: 對新手來說,以這樣哩程完成PBP的機會很渺茫,ACP的系列資格賽更不應該是你的訓練主軸,如果你的年度訓練哩程只有這樣,那不僅完成機會渺茫,而且不論有沒有完成,這都是一場”華麗的冒險”.但如果你有相當經驗,而且前一年度有足夠哩程,冬天也把身材,體能維持的很好,那5000km總哩程還是有機會完成PBP.所以我的建議是在PBP前一年就開始訓練,而且累積長距離自行車的經驗,這樣,在萬一你在PBP年度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而只能訓練5000km時,你還保有完成的一點機會.

2. 8000km: 這大概是稍低於一般PBP參加者的平均,但對新手來說,這應該是有”相當把握完成”所需要的最低訓練哩程,在這訓練哩程以上以後,回程的計時點應該不會是你的壓力.而在差不多10000km的訓練哩程後,由於你離關門時間都有相當的緩衝,而且往往也不需過份提升配速,你可以在還算舒服的強度下維持還不錯的速度.這時,你開始會有體能跟心情去享受這個過程,並結交新朋友.

3. 16000km: 通常在這種訓練哩程左右或以上時,你可以開始想該如何加快速度,有更好的表現,這時,跟你騎在一起的,多半是這類運動的老鳥,你不再看到挺著啤酒肚的中年白人,雖然不是人人都跟自由車選手一樣的身材,但基本上看不到豐腴或特別狀碩的車友.這些車友多半可以用雙盤或CT盤俐落的以60轉以上抽車上坡,並在到坡路頂後不久就恢復能跟大家談笑風生的狀態.取決於他們願意付出的努力以及願意犧牲多少睡眠,55-70小時完成是很有可能的,70-80小時對他們來說是很輕鬆的.

這些對台灣車友來說想必都是很長的距離,但希望隨著這類活動的推廣,車友能慢慢適應這種距離.

從2007年以來,我在加州的大小活動中結交不少各地的車友,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對所謂的”訓練”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或不想用心跳錶來控制配速,更不用說GPS或功率花鼓.對他們來說,自行車不是訓練,甚至談不上興趣,比較貼切的說法是”生活方式”.他們騎著1979年份的20公斤Schwin鐵管7段變速車公路車加後架,從來沒用過Camelbak,不論上班,下班,去銀行,買雜貨,或是騎600km的Brevet都是同一部車.他們騎車時通常不需呼朋引伴,也不會把自行車架到汽車頂上到50公里外去騎車,更不會在騎到半路時來碗排骨麵來犒賞自己,他們的裝備比我的高中帆布書包看起來還老舊,有時袋子的破洞比我A&F的牛仔褲還多,但他們很多人年復一年的騎一兩萬公里,這樣過了一二十年,總里程比我們家裡所有機動車輛加起來的里程數都多.他們多半摔斷過一兩次肋骨,鎖骨,也有人被車子撞過,但他們仍舊樂此不疲,有趣的是他們往往不會口沫橫飛的跟我們講對自行車的熱愛,但少了他們,自行車活動可能會絕種,汽車駕駛也會忘了路上會有”小型”用路者的存在,而讓我們在外騎車變得更危險.

相對的,台灣車友常常不吝於投資最新的自行車科技,對於心跳區的訓練生理瞭若指掌,騎車的社交成份高於任何其它,但往往一年當中累積不到最低的3000- 5000 公里基礎里程數,這樣PBP之類的活動永遠對這類車友都會非常困難.

在騎不到5000-8000公里的狀況下,很坦率的說,任何訓練策略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你或許因高強度的訓練而擁有不錯的短距離速度,但對1200km活動最核心的低強度耐力你是沒辦法用這麼短的里程建立起來的. 不過,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總里程"並不是唯一的目標,而當你超過5000-8000公里的基礎里程後,訓練的內容就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也沒有證據顯示總里程24000公里的會比18000公里的車手快,關於這點,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敘述.

不論是8000km或16000km都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實際狀況則因人而異,尤其是每個人在進入PBP的訓練之前的體能狀況.對一個100公斤且不常運動的人來說,16000km算是很合理的數字.8000km算是給身材勻稱,體能不錯的人的建議.但不管是8000km或是16000km都不是一個短的距離,就我的觀察及個人的經驗,如果你把騎自行車當作一種"訓練"的話,那除非你不是別人的"全職雇員",或本身是自行車選手,不然這個數字都不容易達成.對於大多數像我們有緊湊作息的人來說,把自行車活動融入我們日常生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每週兩三天騎車上下班,或中午放棄午休選擇作25km的短距離power training都是不錯的主意.

所以,下週你要從台北回台中老家,與其搭高鐵還不如騎車走西濱,跟十幾年前坐國光號塞車走1高相比,你會發現自行車其實也慢不到那去.與其用汽車把自行車載到北宜山下再騎,還不如直接從民權東路的家中直接出發.與其從高雄騎到墾丁看夕陽還不如騎到台東洗溫泉.臺灣公路的任何兩點,都可以在24小時內騎到,加上到處永不打佯的7-11,如果有可靠的照明及反光裝備,那你隨時都可以上路了.當你這樣做時,你為其他車友大聲的說出了我們這個族群在公路上的存在,讓我們以後有越來越安全的用路環境,我們會很感謝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